May 30, 2011

悼,一名地方領袖---涂秋麟

認識涂秋麟這位浮羅山背,班台亞齊的地方領袖不到3個月,但是卻被他的熱情、淳樸、樂觀所感染。很少會看到一名在一個村莊名字響堂堂的地方領袖,既然如此不求名利。


“地方領袖”這個名稱大概是媒體所發明的,顯示了只要當地發生什麼問題,就找這名“地方領袖”。擔任記者2年來,我看到很多所謂的“地方領袖”。他們都極力的在追求名利,有者因為沒有獲得勳銜或地方上的職位,更恫言退黨;有一些霸著社團組織領導位職不願意放。


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如涂秋麟般,一名馬華元老的孩子、擔任過檳州馬青署理團長職位、一位學校的董事長等等的職位,卻對名利沒有追求。多年來,只接受PJK勳銜,據知,還是在親友的極力勸告下才接受的。


涂秋麟做出了一個典範,他告訴了大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地方領袖”。他替很多有意服務社區又不求回報的地方領袖正名,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什麼才是領袖的品格。


中國人認為,人生70古來稀,涂秋麟活到57歲並不算短壽,當然如果不是那只貓的出現,可能他還有更長的壽命。人生的意義並非在歲壽上,而是在人生觀,活了100歲,可是不開心,比活了50歲但是每天都高興來得有意義。

今天早上去送涂秋麟最後一程,我在葬禮上看到道士帶領著一眾親友圍繞靈柩而走,這個時候,其實是人生最好的反省。圍繞的人應該回望一下這一生人所做過的事情,有時候我們何必執著、驕傲,因為最後躺在靈柩內,什麼都帶不走。佛陀也是人,佛陀在覺悟時道出“人生無常”,這句話值得大家的反省。



雖然認識涂秋麟只是短短的3個月,也只一起喝過兩次的咖啡,可是他的一番話,我終生銘記。可能我們的友誼淺緣,有來生的話,在續這段友情。


朋友,一路好走!


李文興
11年5月30日

May 25, 2011

睡覺

睡覺是一個不必學習的事情,從一出生開始,不知為何人類就懂得睡?年級越小,就越嗜睡,初生的嬰兒一天可以睡上15至18個小時,年齡慢慢長了,睡覺的時間也會變成短。所以老年者凌晨1時睡,可是來到清晨5時,就會起身了。


這是自然規律,當然也有人是反這個規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就擁有自己一個睡覺法則。他認為,人類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工作上,因為人生苦短,要做要學習的事情總是太多,可是時間卻太少。所以他創造了一個睡眠法則,就是每工作4個小時就睡覺15分鐘,這樣一來一天24小時他只睡了1個半小時,其餘的時間都在工作。


可能他這個睡眠法則,達芬奇創造了兩幅流傳迄今的《蒙娜麗莎》及《最後的晚餐》的油畫。《蒙娜麗莎》的笑容,專家們探討不清;《最後的晚餐》那只多出來的手,也被後人議論紛紛。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可能這是大師在睡意時不小心畫錯了的(只是幽默講)。意大利的一名生理學家,曾經用兩個月時間測試了這個睡眠方法,他認為可行。因為進行測試的人員,在經歷了這個睡眠法後,身體的功能沒問題、記憶力、邏輯思考等等都正常,而且還會有突破的發展潛能。


法國的大軍事家拿破崙,也是一名少睡眠的崇拜者。他一天只睡4小時,習慣凌晨起身與部下討論軍事策略,造就了他曾雄霸歐洲一時。也可能在滑鐵盧時,缺乏睡眠因此打敗戰了(也是幽默一提)。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也是一樣,他只睡4小時,因為他認為魚在水中從來沒有睡覺、馬無論晝夜也可以自由奔跑,都不用休息。愛迪生最後發明了1000多項科學專利品。


當然,歷史上也有很多偉人是選擇睡覺的,就如德國19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歌德,他一生中每天都睡上20多小時。這可能造就了他寫出《意大利遊記》這本結合了自然科學知識及文學的名著。還有一名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索彭豪爾,他一睡就可以睡一整天了。


另外一個違反自然睡眠法的就是失眠,美國的文學家海明威就患上這個病,可是他失眠時,喜歡快速的駕駛船艇,讓身體累下就能夠入睡了。法國作家大仲馬也患有失眠症,最後他依靠吃蘋果入睡,醫學家過後證明蘋果的香味有助人體神經鎮靜的作用。


雖然睡覺是不必學習的,可是原來睡覺是有如此大學問的。而我本身,因為工作後,我都習慣的做運動,所以晚上很容易入睡。很多人勸我不要在夜晚喝咖啡及茶,這些含有振奮成分的飲品,因為造成難以入眠。但是對我來講,沒有影響,我想睡的話,天塌下來的巨聲我也聽不到,繼續香甜入眠;不要睡的話,替我打鎮靜針也不會入睡的。


可是我嚮往達芬奇所說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東西要做,我要看電影、看精采的連續劇、閱讀歷史的書籍、讀小說、翻閱資料、閱讀報章、做運動、練習書法、寫文章、上網、閒談、討論國家大事等等等等等.......所以,有時候我選擇晚上較遲睡覺,做我認為應該做的事,而來到早上,我是堅持8時半前起身,雖然沒有工作。


可是如果有一天,下著雨,天氣寒冷,我想躺在床上不起身,睡個24小時,這樣才不枉我寫下這遍文。哈哈.....。


李文興
11年5月25日

May 21, 2011

華文教育及文化

今年是“族魂”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50週年。13個大馬華團組織成立了“平反林連玉運動”,寄望在1年內執政當局會平反林連玉恢復其公民權。可是,這個運動卻暴露馬來西亞華小董事會總會(董總)沒有參與,而是私自呈交備忘錄給首相。



華文教育走到今天,華團組織依然不能異中求同,實屬華社的悲哀。當年林連玉因為不滿《1960年達立報告》中的最終目的是“逐步發展一個以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教育制度”的條文。而身為馬來亞教師總會(教總)的林先生採取了強硬的抗衡行動,激怒了當權者而被褫奪公民權。這半世紀的歲月來,很多華團組織都嘗試要求執政當局平反林先生,但都徒勞無功。



其實當年擬定這份教育報告的委員也包括了來自馬華的梁宇皋、許金龍和王保龍。而當年馬華總會長敦陳修信更直斥林連玉是不懂教育的人,因為報告的目的是要在經濟上輔助華小。而這份報告在國會通過時,馬華的議員都舉手贊成。因此聲稱代表華社的馬華,往後在處理林連玉的事件上都避重就輕。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當年陳修信所講的有其道理。陳修信認為,只要政府在基金或津貼上輔助華小,那麼華小就能夠孕育出有素質的學生,至於以教育來發揚文化,陳修信認為是行不通的,所以他斥罵林連玉不懂教育。陳修信強調的是素質的教育,而林連玉維護的是文化的教育。



當然,這個半世紀以來爭論還是不休的,因為在華文教育的前途上,華社仍然不清楚要把文化及教育混為一談,還是要有素質的教育?有一點我們要也要承認,接受文化的薰陶不一定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或塑造一個人的品德,可是教育卻能夠。學業成績卓越的學生,不管來自國小、華小、淡小等等都在品格上也同樣優秀的。而且今天我們口口聲聲高喊維護華族文化,但是華團組織的領袖在團拜時穿著滿族人的服裝,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類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文化,我們應該突破傳統的文化思維,不要故步自封或一成不變,這樣造成了思想都被困鎖在舊有的框架上。



其實,今天我們在高談維護文化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大馬老牌演員黎明的自傳。這本由大馬演員黃志強所撰寫的自傳中提到,當年因為華社興起了“講華語運動”,因此造成了播放了20多年的本地方言喜劇《四喜臨門》(Eampat Sekawan)被停播。難道在文化上,華語才是“名門正派”,而方言就是“邪魔外道”嗎?所以當董總及教總把文化及教育混為一談的時候,為何又強逼一定要講華語呢?這又是那一門的文化?



李文興

11年5月21日

May 20, 2011

诗寄杨小姐

诗寄杨小姐


杨小姐知道的,写诗不是我的专长,况且多年来我所写给她的情书,应该也寥寥无几吧!可是几天前,杨小姐传来的一封短讯,激起了我写下这首诗的雅兴………………….

秋天的花朵,开始凋零,

夜晚的天气,漆黑寒冷,

当年的我,一贫如洗的在寒窗苦读,

今天的我,不希望金榜题题名,

我只希望能够与汝长相厮守,

你的笑声,滋润了我的心窝,

小微风,冲破了你我的隔阂,

千思量,万思念,

夜晚人静,窃窃的想着你,

我不要飞黄腾达,

只要与汝洞凤花烛。

杨小姐笑纳了…………………



李文兴

11年5月20日

May 18, 2011

不要民族大義

馬來西亞的華人,飄洋過海來這片國土居住迄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些歲月里,我們努力的打拼,落地生根,逐漸的融入了這裡的風土人情,在建國的路上,我們也做出貢獻。


可是不知出在什麼的情誼結,當一談到教育、文化、豬肉等等的課題,華人可以很不理性的口口聲聲搬出了民族大義來捍衛。華文學校在大馬有了百年的歷史,可是一旦政府在教育法令下不公平的對待時,華人就祭出了維護華族文化的大旗。但是,我們深入的想一想,教育這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是否就要與文化成為了連線。


英國哲學家斯丙塞(Herbert Spencer)曾說過,教育是為未來做好準備。而在廣義上來講,教育就是傳授知識、技能、技巧,影響思想品德,這些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可是,大馬的華人把教育(華小)當成了民族事業,是發揚華族文化及維護母語的地方。我們應當思考,華小要孕育出的是只會談文化的學生,還是能夠為社會及國家做出貢獻的學生。


同樣的在文化上,其實我們一直以5000年的華族文化為傲,可是我們有否想過,文化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故步自封的話,到頭來我們會落後。更何況,所謂5000年的文化,至少有1000年的時間,華族都是受到了遼、西夏、金、元和清的外族人統治。因此捍衛這種文化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要捍衛的是文化內的優良價值觀,而不是不符合時代的文化了。


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生前獲得子孫的孝敬及侍待好,還是生前子孫不理不采,死後卻為他下重金燒金銀紙屋,購買最名貴的棺材好?一句捍衛華族葬禮的文化,最後得益的就是商家!


曾經我國一名副農業部長說,吃豬肉,團結華人。這是什麼道理?難道華人吃雞肉、羊肉、牛肉就不能團結了嗎?當執政當局拆除衛生環境極差的養豬場時,民族大義的旗幟再次飄揚。


其實,我納悶的是,一句民族大義、一句捍衛文化,是否能夠置之不理法律了呢?


李文興
11年5月18日

May 11, 2011

我寫漢奸論的文章

今年是華教斗士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50週年,這個半世紀以來,雖然很多華團組織,都嘗試與當權者斡旋,希望平反林先生恢復他的公民權。奈何林先生在1985年逝世時,依然不能落實。


日前,13個華團也展開了“平反林連玉運動”,希望在1年內可以達到恢復公民權及教育法令以公平對待母語教育為主的兩個終極目標。


50年來無法達成的“願望”,反而希望在一年內做到,這種妙想天開的想法當然以我國目前的整治局勢有關。可是當這13團體雄心勃勃要展開這運動之際,卻暴露董總沒有加入此運動的行列。而董總也自行的在5月4日呈備忘錄給首相,要求恢復林先生的公民權。華文教育走到今天,大家依然不能異中求同,團結一致的結合起來,這實屬是一種悲哀。


我們反觀華文教育的兩大支柱團體教總及董總這半世紀走來,1961年教育法令固然有不公平的地方,尤其是在對待華小及華文中學上。可是在應該共同協力廢除這些不公平的條文時,兩大團體的趨向太過於兒戲,沒有完整的大策略。上世紀80年代初以“打入國陣糾正國陣”為號召,召集了一群華教人士加入國陣成員黨。1990年又以落實兩線制為目標,加入行動黨。


兩個舉動都沒有帶來結果,打入國陣、糾正國陣最後變成了被國陣糾正,實現兩線制,最後卻出走行動黨。搖擺的策略也逐使教總及董總最後喪失了影響力,漸漸的與華文學校脫節。有一點我們要深思的,在華文教育的前途上,意識形態的公民權來得重要,還是提高華文學校的教育水準比較重要?


以英文教數理為例,董總及教總的反對是否來得正確?在21世紀的今天,英文在世界平台上太重要了,要教母語就應該是通過語言課,為何是數理呢?恕我孤陋寡聞,我迄今看不出,一個華裔學生,因為接受了其他語言的教育,他就會忘記了自己的“根”。當然這個“根”的定義太重要了,我詳細敘述。


華文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宏揚我族5000年來的文化,那麼這個目標來得沒有意義?為何沒有意義呢?因為教育不同等文化,可能有些關聯,但不能絕對的連線。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有知識又有高尚品格的人,當“教育”這兩個字前加入“華文”,這樣整個教育的目的被模糊了,教育成為了捍衛我族文化的工具。所以董總及教總一直在高喊關閉華校,等同磨滅華人文化。可是我們理性的思考,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華人已經是大馬土生土長的居民,我們飄洋過海,來了這裡接近200年,已經來到了6代、7代的人了,為何必須執著在已經不屬於我們的“根”上呢?沒錯,族群本身的文化不應該消滅,也不應該被同化,應該多加保護。可是要談這種宏偉的理想,不應該在教育上,而是華團的組織上。


我們應該讓教育回歸正確的軌道,不要把教育說成族群的興亡。當然,教總及董總的辯論是在於母語教育上,可是語言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不應該把語言扯上文化。峇峇及娘惹是對當年中國人與本地女子通婚的稱呼,可是他們已經不會華文了,有的口操馬來文、有的口操英文,當時他們在維護文化上,比今天口口聲聲民族大義的華教人士來得高。


華團領袖要談文化嗎?好就從不要穿滿清族的服裝開始,穿長袍。可是有幾個這些所謂的華教斗士、所謂的華團領袖知道,他們每年農曆新年所穿的衣服是滿族人的。這樣再高喊維護什麼華人文化。有一點我們很納悶的,大馬的華人可以接受努爾哈赤族的服裝,可是對於一起生活了百年馬來族群的服裝卻避忌。


其實大馬的華人對所謂華族文化的認識已經逐漸的很低落,這種情況其實也出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講英語比華語重要了。這也是為何中共的元老鄧小平在1989年要找上會英語的江澤民來擔任國家主席。所以當我們在一知半解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資格來高喊捍衛華族文化呢?


華文小學的未來是否以華語做為媒介語根本不是一個課題,我們要的是從華文小學畢業出來的學生都是高知識高品格的人,將來為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做出貢獻。這樣不是比起捍衛曾經被外族統治了1000年的中華文化來得不是更具意義嗎?華校能夠孕育高素質的學生,林連玉先生泉下有知,也可以含笑,好過為了爭取恢復他的公民權,華團組織卻鬧不愉快,林先生在泉下知道,也不安寧。


對於這番漢奸論我願意接受熱愛華文教育,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士對我口誅筆伐。我們來一場文明的辯論。


李文興
11年5月11日

生活的哲學

最近生活有點單調!工作上沒有什麼難題,工作後回家就是固定的運動半小時、寫作、沖涼吃飯、閱報讀書及看電影。日復一日的過著同樣的生活節湊,激不起我心中的漣漪,使生活有點枯燥。


我很想有所改變,很想有絢爛奪目的生活。因為我始終相信,生活就猶如一個人站在舞台上,是一個佈置繽紛、台面寬大的舞台。人一站上去,就必須好好的表演一翻,當中可以有休息,可是休息後必須比休息前的表演來得更加精采。這個是一個永無止息的演出,只有你使去了生命,表演才會停止下來。


從小學、中學乃至上大學,我都是有這種的人生觀。因為說實在我不懂為何老師們及學長們,都是喜歡的叫我上台做每星期集會的司儀。對我來說,這樣的情況出現,很大可能就是其他的學生都不敢上台,在找無人的情況下,我只有勉為其難的上台,縱使我也是膽怯的。台上一個人講話,台下整百人看我,如果我說不怕這是騙人的,更何況在中六時,要用英語來講。


可是當我一上台後,我就明白到,我不可以出錯,不可以沒有水準,就算嘴巴在癲抖,我也必須“臉不改色”的把話說完。如果有一絲的錯誤,我就必須面對眾人的抨擊,因為在學校里,我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的巡察員。我不可以讓我鐵面無私的形象遭到破壞。


人生何只不是這樣,既然我們出生在這個精采的世界裡,為何要選擇平庸的渡過呢?在我們有生之年,為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乃至這個世界做點貢獻。所以每日重複的生活讓我有點悶,也激不起我心中的文思,要用來罵人的文思,因為最近太多的課題可以罵人了。哈哈.......


李文興
11年5月11日

May 3, 2011

新聞自由日的深思

身為一名新聞從業員,在今天這個新聞自由日,我可以提出小小的意見供參考。沒有進入報界時,對以這個日子我是很熱衷,認為新聞一定要自由,不可以受到當權者的箝制。


可是進入報界服務大約2年後的今天,我有另一番見解。其實新聞從業員不必高喊什麼新聞自由、也不必戴黃絲來顯示對新聞自由的追求,而真正要做到的是提升新聞的素質。在同行如敵國的商業大環境下,大馬媒體的競爭是強烈的縱使來自同樣集團的媒體。加上網絡媒體的出現,競爭更加的激烈,為了達到銷售量及收視率,大家都出盡法寶。


這樣的情況出現後,就讓新聞從業員“不務正業”了,所以我們看到為何西方國家及香港這些地帶會出現所謂的“狗仔隊”。雖然大馬的媒體環境還沒來到這個地步,但是我們卻熱衷追求所謂的獨家新聞,雖然有時候這個新聞是沒有價值的。如果我們不適可而止的話,難保他日我們也會隨著狗仔隊的步伐。


為何我說新聞從業員“不務正業”呢?新聞的定義是傳達訊息給予大眾,可是並非所有的訊息大眾都應該知道的。一個女藝人的男朋友是誰,這是人家的私隱,為何我們要去揭發?一位自殺者的背後故事,我們有需要去挖掘嗎?所以我不明白的是,為何社會新聞的記者,除了去太平間外,現在連喪服都要去呢?難道為的就是看死者的家人有多傷心多悲哀。沒錯,一個死人的背後可能有新聞價值的故事,可是既然家人不肯告知,為何我們要去糾纏。將心比心,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你又會有什麼感覺?這些不是一句新聞自由,就可以為所欲為的。


可能以上我談的太膚淺,談一些深度的。一名記者因為報導了一則政治人物不當的言論,而受到了逮捕。乍看之下,當然是當權者不對,因為新聞自由嗎!可是身為新聞從業員的我們是否了解到,如果這則新聞使國家動亂,那麼維護所謂的新聞自由,又有什麼意義呢?


很多現今的記者對1972年揭露美國共和黨總統尼格森的“水門案”事件的2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伍德瓦德及伯恩斯坦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們是新聞從業員的模範,不怕權貴,公然的調查總統,然後一系列的報導總統的醜聞。可是在我本身看來,這兩名記者是錯誤的,尼格森總統在位時,結束了長達16年的越戰,使美國人大躍。


歷時16年的越南戰爭,美國軍隊一共死了接近6萬人,2000人失蹤,3000多人受傷。而且在戰爭開支上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9.4%,大約是每年必須支付9000億美元的耗資,這使美國面臨了通貨膨脹的問題。所以尼格森的決定是正確,可是2名記者的逼使總統下臺的做法不對。尼格森辭職後,換來了平庸的福特及過後是民主黨的卡特。卡特在位時失業率7.5%,通貨膨脹12%、波動的利潤20%,美國經濟跌入谷底。


所以站在美國人民的立場,你要選一位能夠拯救國家經濟及人命,但因為竊廳敵人的資料而勝出的總統,還是維護所謂的新聞自由,然後必須承擔生活的壓力。這樣的新聞自由,來得沒有意義,所以我不明白為何新聞學上,會讀到這起事件。


可能有人認為這遍文,與我過去一直強調的人權、自由及民主有牴觸。可是對我來說沒有,我追求的不是新聞上的自由,而是我身為公民應該有的自由,比如我可以自由的批評政府的政策失誤、我可以自由的表達我對政策的不滿。當然,我知道所有的自由,都有底線的,如果為了自由而使國家動盪,我情願不要這個自由。


因此在這個意義深遠的日子里,我們不妨想一想,要維持新聞的自由,還是提升新聞的素質,讓媒體這個第四權,真正的發揮其角色。


李文興
11年5月3日

May 2, 2011

孫中山及溫家寶有什麼好讚揚?

迄今我有點納悶,為何生在大馬這片土地的華人,對於中國仍然存在那麼深厚的情誼結?中國的專制政權中共總理溫家寶訪問我國,大家如去迎接一名皇帝的蒞臨般。不信嗎?翻一翻報紙,閱讀一下我國華團組織領導人對他們心目中溫總理的讚美。


當然我國的政府也有這種情誼結;不是說廣告板上,馬來文必須大過其他的語文嗎?看來,這只不國伸縮性的政策,只要迎接溫總理可以不必理會,當然貽笑大方的是華文的詞竟然不通。但是想一想,我們的首相署不是有一位博士學位的華裔部長嗎?他沒有監督還是沒有權力監督整個迎接溫總理的準備工作?


更諷刺的是一家報章總編輯,竟然在自己的報章撰文,讚美溫總理,尤其是溫總理會見了100年前孫中山在馬來亞召開庇能會議的後裔。報章應該渲染普世的價值觀,而不是對一名專制政權的總理給予如此大的評價。溫家寶在1989年6月2日曾經陪同聲援在天安門絕食訴求民主、自由及人權的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趙紫陽會見學生。那個時候,溫家寶是中共中央辦事廳主任,20年後他位及總理,反而忘記了什麼是民主、自由及人權了?


這位總編輯,讚揚溫總理是愛國者、是一位關心民苦解決民疾的好總理,可是我想問一問高耀潔如今身在何處?她為什麼要逃到美國尋找庇護?相信關於高耀潔的故事,這名總編輯比我還要懂,所以溫總理解決了什麼民疾?這名總編輯還寫到,溫總理提倡了政治體系的改革,可是為何一名訴求民主的藝術家艾未未,竟然會被溫總理的警方人員以經濟犯罪條文調查,還有只不過是幾個人起草的《零八憲章》竟然會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審訊然後收監,這個是什麼政治體系的改革?


更加不解的是,這位總編輯說孫中山是“中國民族革命的先行者”。我想問的是,孫中山講的是什麼民主?孫中山在革命時,是以驅逐滿州韃子為號召,證明了孫中山是從種族的角度來施行革命。這一點,我沒有無賴孫中山的,他抄襲美國林肯及華盛頓總統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一環提到;漢人是中國的最大民族,不應該由少數的民族(滿族)來統治。民主是講究選賢與能,還是講究種族?所以孫中山留下了什麼“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當然,喜歡奉承中國領導人的,也不只這位總編輯。去年11月13日,正值馬來亞庇能會議100週年慶典。一家本地報章也大篇幅的報導了100年前孫中山來檳城召開的庇能會議。我至今不明白這個庇能會議關我們什麼事?而且就如我上面所提的,孫中山的革命是以種族角度為出發的,更本不適合在現今講究賢與能的社會。加上孫中山的革命成功後,不是使中國人民更加強大,反而軍閥肆無忌憚的掠奪民產,以及後來的國共之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你會覺得更加諷刺的是,一名政治評論“人”(我不用家或員,因為他沒有這個資格)竟然因為能夠參加辛亥革命百年慶典的儀式而顯得高興,還在報章大發不知所謂的文章。


一旦我想起了,中國每天都有上萬人因為醫院非法買血感染愛滋病而死、中國的民主人士被監禁、1989年天安門的上萬大學生被槍殺等等,我對中國就不會有情誼結了。這一點我要對我來自福建安溪的祖宗說聲對不起了。當然我的祖宗是高瞻的,他們在大約150年前(根據我去清明時,拜祭我第一位南下的祖宗(太太公),他死於同治6年),就離開中國跑來這裡,開創家園,落地生根,也造就了子孫的萬世昌盛,讓我們至少感受了民主、自由及人權的氣息,不如中國般的專制(注:我是說至少)。


李文興
11年5月2日

沒落的大英帝國王子的婚禮

英國在18世紀崛起,取代了荷蘭及西班牙成為世界上新的殖民地強國。根據歷史資料,從18世紀至20世紀初,這200多年來,英國控制了世界四分一的領土,大約全球三分一的人。這也為何當時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在全球東南西北都有大英帝國的領土,太陽永遠照耀大英帝國屬地。


大英帝國的國王及女王,更曾經權傾世界,只要有讀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大英帝國這段光輝的歲月。從威塞克斯於公元九世紀成功統領了英格蘭其他的王國,而在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登基為英格蘭國王后,開始了大英帝國維持了接近500年的盛世。


時移世轉,來到了1819年的溫莎王朝,女王維多利亞登位,奠定了大英帝國的百年基業,讓這個帝國繼續在世界各角落發光發亮,維多利亞女王也是世界有史以來,在位最久的王者,他一共獨攬了大英帝國82年的朝政。


伊麗莎白二世在1952年加冕為女王,在位至今。他也是日前舉行婚禮的威廉王子的王祖母,而威廉也是續他的爸爸查爾斯親王后,溫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續承人。因此他的婚禮使全球矚目,能夠與30年前,他的父王及母親黛安那王妃媲美。


身為威廉的妻子,凱特完成了他自己的心願,同時也是全世界女子的心願。可是嫁給一位王子,就真的那麼簡單嗎?往後她要面對的不止是皇室的生活,還包括了外人的目光。黛妃就是因為受不了這種的壓力,因此與查爾斯的婚姻只維持了15年便告終,當然是否另有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


英國的皇室一向來都喜歡搞派頭,所以威廉王子的婚禮花費之高可見一斑。但是對我個人而言,媒體不應該對一個皇室的婚禮給予如此大篇幅的報導,因為在人權、自由及民主成為普世價值觀的今天,專制的帝制不應該被過分的渲染。


當然也必須祝福威廉及凱特的,也希望他們不會步上查爾斯及黛安納的後塵。完成這一段羨殺旁人的童話故事!


李文興
11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