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4, 2012

三國---賢相



    在華夏民族5000年文明歷史中,諸葛姓氏中因為出現了三國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而名震千年,與被認為華夏民族最有知識的司馬姓氏(出現了西漢的著名史家及《史記》作者司馬遷及三國中統一中國的司馬懿及司馬昭父子)不相伯仲。

    諸葛亮在27歲時出山協助劉備爭取天下,他與劉備在隆中茅屋里的《三分天下》的對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取荊襄、奪西川、待時變、派上將、再造大漢。一位27歲的年青人,能夠有如此高瞻遠矚的對策,這也難怪劉備在得諸葛亮後說,如魚得水!後來的發展也一如諸葛亮所預料般,雖然劉備被逼放棄新野,帶領老百姓往江夏投靠荊州之主劉表的大公子劉琦。不過在諸葛亮出使東吳後,成功說服孫權及周瑜在赤壁大戰曹操。

    諸葛亮及周瑜清楚知道,曹操的軍隊多數是滅了北方的袁紹及袁術後所得,北方軍隊並不熟略海戰。雖然當時曹操得了荊州,可是荊州水師在劉表時期疏於練習,揮霍放肆,根本無法在短期內編織一個雄偉的水師。因此雖然曹操當時擁有百萬大軍,可是諸葛亮及周瑜只需5萬水師,加上略施計謀,設連環船、黃權詐降,就一把火導致百萬軍隊,最終只剩不及1000人。

    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後,雖然斡旋於孫劉的聯盟,同時不要摧毀自己的隆中對策,因此謹慎的處理孫劉關係。雖說如此,不過他仍然能夠通過計謀,奪取荊襄九郡,這裡顯見了他多謀外,也益彰他處理人際關係的高手段。隨後,諸葛亮協助了劉備攻取西川,致使劉備成為了當時三國鼎力之勢中,掌控最多土地和城池的人。

    劉備的優勢在於西川這個地廣人稀,能夠屯兵百萬,也能夠貯存糧食的好地方。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因為關羽失守荊州而起了變化,沒有了荊州這個戰略地點,蜀軍進行北伐就困難種種。這也造成諸葛亮往後的7次北伐中,沒有一次取得成功。

    回首看來,諸葛亮在輔佐劉備的前段,確實立下了不可爭議的功勳,蜀漢的建立,他功不可沒。可是取得西川後,諸葛亮謹慎了起來,當時是劉備勢力最鼎盛的時候,可是他卻沒有直接揮師北上,反而要養精儲銳,錯過了乘勝追擊曹操的機會。等到關羽失去荊州後,一切已顯得太遲了!

    雖然,劉備為急報弟仇,遭遇白帝城之敗後,蜀軍嚴重受重挫,可是諸葛亮還是有能力重新整頓軍隊,進行7次的北伐。可是他謹慎性格再次顯露,當時蜀國90萬人民,可是官吏多約4萬,軍隊20萬。因為諸葛亮不想辜負了劉備臨終之托付,一統天下,因此希望通過更多的官吏來管治百姓,讓大家安居樂業。但是龐大的政府開銷,是蜀國無法承擔的,而且多次北伐的軍費也吃重,導致蜀國在生產不繼的情況下,財政吃緊。

    更重要的是,當時蜀國有一名長勝將軍-魏延,從曹操、曹丕到司馬懿中,他都屢戰屢勝,成為了當時曹軍聞風喪膽的將領。但是諸葛亮對他諸多猜疑,總認為他有不二之心,不予重用,最後還殺死魏延。

    諸葛亮多謀的一生,確實做到了忠誠,劉備臨終有意要把帝位傳授給他,可是他不接受繼續的框輔無能的劉禪。但是,他往後的謹慎,反而讓大膽冒險的司馬懿及司馬昭父子逮住機會,消滅了蜀國。看著自己苦心經營,將士用血汗奪來的江山拱手讓出,諸葛亮也只能在天長嘯,時不與我。

李文興
12年7月24日

Jul 18, 2012

學生不應帶手機上學



    教育部在明年新學年開始,可能允許學生攜帶手機前往學校的舉措,引發了教育界人士的大力反對。認為此舉將進一步提高學生紀律的問題,而且對於整個教學程序,百害無一利。

    手機廣泛的使用,因此不是近年的事情,為何教育部選擇在這個時候才允許學生帶手機上課,確實有斟酌之處。而老師及校長的顧慮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因為畢竟學府應該是理想主義的地方,而不是鼓勵學生物質上的享受。

    記得多年前,在中六擔任學校學長團代總團長時,當時教育部下放權力給予校長決定是否允許學生帶手機上課。而校長曾召見學長團及紀律老師,商討當中的利弊,當時學長團經過商討,準備了20個學生不應該帶手機前來學校的理由,最終校長也決定不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

    一些理由筆者已經忘記,不過記憶猶新的是,一旦學生獲准帶手機,那偷拍的現象會層出不窮,原本用來教育學生品德的學府,最終變成衍生社會問題的地方。此外,中學時常發生學生群毆事件,如果帶手機上課,而發生毆鬥,最終學生會通過手機聯絡在外的朋友前來“助陣”,後果不堪設想。

    況且,如今的手機每幾個月推陳出新,那致使學生在學校里不再討論功課,而是商討手機款式。這樣一來學府的存在,沒有了實際的意義。雖然教育部不允許學生在學校里打開手機,可是一所幾千位學生的學校,由誰能確保學生完全遵守?

    當然,在不允許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譴責那些在教學期間使用手機的老師。因為這不但影響了教學程度,同時也會讓學生出現一種為何老師能用手機,學生不能的不公平心態。

    教育部在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之際,不應該只聽取家長的意見,而是應當經過詳細周密的研討後才實踐,畢竟教育政策絕對不能朝令夕改。如果帶手機上課只是為了方便學生聯絡家長,那教育部倒不如在校內設立公共電話。

Jun 27, 2012

三國---劉備



    三國故事的精采之處,在於這個前後100年的歷史事故上,出現了太多的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劉備、孫權及曹操更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各自開元改國,建立了蜀漢、東吳及北魏朝代、希望國祚延綿,奈何最終的結果卻是讓司馬家族所統一。

    三國中,以劉備的能力最差但無可否認他是最講究忠厚仁義,不過他所擁握的將軍和謀士卻是最多。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是當代名將,諸葛亮、馬良、龐統、李嚴也是當代名士。五虎上將中,張飛曾在長阪坡一聲怒吼,嚇退曹操百萬大軍,而且在攻取益州,勇戰馬超上功不可沒。

    趙雲更是劉備麾下最好的將領,他拯救了劉禪,而且協助諸葛亮用計攻取荊州,然後取下西川三郡之一的桂陽,奠定了劉備攻取西川(益州)的基礎。劉備死後,他4次追隨諸葛亮北伐,在馬謖失守街亭,蜀軍混亂時,他臨危不亂,自行斷後,拯救了蜀軍。黃忠是在60逾歲才投降劉備,可是他卻有勇有謀,協助劉備攻取了漢中,奠定三國鼎立之勢。

    馬超投降劉備後,雖然沒有實際的作用,不過因為他鎮守京州,致使曹魏不敢來犯,而且在47歲病逝留下與其同屬勇猛的弟弟馬岱協助諸葛亮。五虎上將中,關羽雖然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可是他卻自視過高,在鎮守荊州時,看不起孫吳,最終慘遭呂蒙追殺,自刎在麥城。荊州一失,讓劉備原本坐擁的大片江山,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勢力演變成最弱。

    關羽是忠義,但是他在赤壁之戰後於華容道方走了曹操雖說千古留義氣之名,可是方走自己兄長的敵人,難道對兄長就不必談忠義?諸葛亮也因為失去了荊州九郡,後來在劉禪時代7次北伐都不成功,無法完成劉備臨終委託的中興漢室之志。

    荊州在當時處於三國的中間,所以誰佔領了荊州便可以圍視其餘兩國,而且根據諸葛亮的隆重對策,要一統天下劉備就必須從荊州出兵北伐和南征,這樣一來前可攻,後可守,而且有了荊州九郡軍糧的運輸就不成問題。所以我認為五虎上將中,以關羽的貢獻最少,而且劉備無法成就大業,再造大漢,完全歸咎於關羽不廳馬良勸告,輕敵於呂蒙,失去荊州。

    當然諸葛亮也並非聖人,在劉備進軍漢中後,當時劉備擁有了三國中最強大的軍隊,可是諸葛亮卻選擇養兵待時變,錯失了北伐機會。當時拋開五虎上將不論,劉備的二線將領都不比曹魏和孫吳的遜色,計有魏延、嚴顏、王平、馬岱、閻芝、法正、趙廣、蔣婉、孟達等人,如果當時在攻取漢中後,一舉北伐,可能會締造萬世的基業。

    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打沒有把握的戰,同時用人上也顯得謹慎。在五虎上將都去世後,蜀中還有魏延這名虎將,他是連曹魏及孫吳都害怕的蜀將,可惜因為他在荊州曾出賣劉琮,而在長沙又悖逆韓玄,導致諸葛亮沒有重用他。反而在臨終時,更委託馬岱殺死魏延避免他擁兵自重。魏延在追隨劉備和諸葛亮時,是名長勝將軍,所以諸葛亮對他是何其的冤枉!

    魏延曾獻計諸葛亮,在北伐時應該傚仿當年的韓信,兵分兩路,然後會師在潼關,可是諸葛亮認為過於冒險,沒有採取。

    當時的西川是天賦肥沃之地,地廣人稀,而且岩巖石璧,易守難攻,是囤集糧草的好地方。三國前的400年前,漢高祖劉邦也是在韓信及張良的協助下在川地起兵,攻取洛陽,成就大漢偉業。因此在這種地理和人和都有下,劉備仍然無法再造大漢,確實是辜負了先祖。

    當然劉備急於報弟仇,揮軍70萬攻打孫吳,而不是進行北伐,也是最大的錯誤。三國中,劉備顯然是從主動的地位演變成被動,最終孩子劉禪,拱手讓出江山予曹魏,似乎已是冥冥中注定。

李文興
12年6月27日

Jun 5, 2012

民聯有望入主布城?



    6月1日在亞羅士打體育場舉行的伊斯蘭黨萬人集會,除了彰顯該黨動員能力外,也讓近期因多項內憂外患課題纏身處於禿勢的民聯,再次遙望到來屆大選能夠一舉勝出;邁向布城的希望,再次點燃。

    民聯三黨中,民主行動黨無疑是處在最高峰時期,來屆大選在競選的國州議席上所勝出機率,有望突破歷史新高。華裔對於該黨的支持率,有增無減,除了從砂拉越大選中可竊探一知外,從近期馬華領袖頻密發表抨擊行動黨的言論也可以感受馬華來屆大選所承受的重大壓力。

    伊斯蘭黨曾在1999年大選贏得歷史上最輝煌的戰績,雖然2004年大選遭遇馬失前蹄之辱,不過憑著已故主席法茲諾引進的專業人士,如果逐漸走在正確軌道。而在公正黨無法完全吸引馬來選票下,來屆大選民聯能否入主布城就胥視基層豐厚的伊斯蘭黨能否招攬多少的馬來選票?

    在以馬來人為主的選民結構下,因此馬來選票是勝敗的關鍵,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而標榜多元政黨的公正黨在吸引馬來選票上就遜色許多,這源於該黨的基層組織能力薄弱,連小小的活動有時也做至一塌糊塗。華裔對該黨的支持,皆因為不滿國陣所致。

    雖然安華是民聯三黨所同意的“未來首相”不二人選,可是公正黨在民聯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少,如果沒有在來屆大選交出亮麗的成績,擺脫很多人認為308大選僥倖勝出的印象,未來的前途更是堪虞。

    雖然在6月1日的集會上,清一色由同宗同族的人出席,可是伊黨領袖展現泱泱民主風度,沒有為了吸引馬來選票而發表任何種族論調,反而還講起華語。在行動黨繼續拉攏馬來人的加入、伊斯蘭黨持續向華裔示好下,公正黨應該要更具規劃的穩固自己在多元種族的軌道上,更應該加強黨的組織能力。如果連小小的活動都做不好,荒謬去談治理國家。

    來屆大選民聯能否入主布城或當家作主後是否有本事管理國家,還無法得知,可是民聯不以種族來看待政治的精神卻值得讚揚,至少國陣半世紀以來都無法做到。


李文興
12年6月5日

May 25, 2012

我寫---董橋



    香港是一個東方文化之城,很多對文化思想獨有創格的海外僑民都在這個城都落地生根。香港出生的陶傑,在推崇殖民政府之際,前往英國留學及工作,可是在97年回歸前,他獨排眾議,返回香港繼續完成文化事業。

    華人世界飲食領域的翹楚蔡瀾也是新加坡國民,可是最終在香港發跡,成為飲食文化的大師。而這篇文要談的是在印尼出生的香港蘋果日報社長-董橋。

    文字是人與人溝通的平台,華文字從秦皇時期的發揚光大,來到今天已越來越淺白,尤其是在胡適等人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推展的白話文。白話文的出現,讓華文可以變成更容易學習,簡單的文句可以帶出同樣的意義。舉例子:無能未力已經是很簡單的句子,可是在白話文中可以寫成做(幹)不到,更簡單。

    董橋就是在古文和白話文的逢隙中繼續的琢磨,創造出了具有風格的寫作方式。他的文字是潔簡的,每個字都讓人讀懂,但是整個句子的連串卻帶有強烈的古典文雅。這種寫作方式是英國作家的喜愛,董橋留學英國多年,薰陶了這種“紳士”的寫作方式。

    董橋自己曾說,寫下每一個字,都是靠感覺,靠意會,無法真正的去琢磨那個字最適合,那個字不。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抒情文章最好看,因為有了感覺。

    我喜歡董橋用“撩”來取代“泛起”,撩字一向來給人污穢的感覺,可是用在董橋的文章,卻有著古典的味道。

    文人多風流,這就見仁見智,可是文人嗜酒卻是當然的,把唐詩宋詞的書拿去擠,可能會擠出多埕的酒。所以董橋寫的好:陳年的記憶是陳年的佳釀。

要多了解他的思想,可閱讀這篇《煮字歲月太匆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302244

李文興
12年5月25日

Apr 18, 2012

不要從種族角度看問題

近期強指欲高調問政的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蔡細歷不斷的重複“行動黨華裔不能擔任州務大臣”的言論。這主要的目的就是確保華裔不會把大量的票投向行動黨,因為這樣即將致使馬華在現有的15國席及29州席中,在來屆大選輸掉更多。


國陣成員黨因為都各自的代表大馬的各種族,因此在處理課題或發表言論上都習慣性從狹窄的種族角度來觀看,而不是比較宏觀的“大馬人”。猶如不支持國陣的為何是“華人”,而不是“部分的大馬人”呢?再則,在華文小學就讀的包括了有巫裔及印裔,因此華文教育的問題,單單只是“華人”的問題嗎?這種的做法,導致我國在努力了半世紀後,仍然無法改變種族團結脆弱的現象,同時也讓種族的神經線容易著燃,分鐘釀成大禍。


同樣的觀點,華人能不能做州務大臣或首席部長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一位華裔州務大臣,不過卻沒有多大的治州本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與一位能幹,公平施政的巫裔州務大臣相比;那難道因為華裔我們就必須支持,巫裔就反對嗎?這種情況,相等於抹殺了其他族群的能幹人才,同時也談不上公平及公正。


其實誰擔任首相,誰擔任州務大臣根本不是一個課題,因為在選擇領袖的時候,重點是必須選賢與能,不是從種族的角度來做出遴選的決定。當然,蔡總的這個說法也不恰當,因為反過來,難道馬華里的華裔就能擔任州務大臣嗎?


大馬的“華人”曾經冀予厚望,希望馬華能夠在執政集團里要求公平施政,不是猶如現在的“一國兩制”。奈何半世紀後,情形沒有多大的改變,反而馬華部長屢次犯上官司,遭人詬病。“華人”拋棄了種族意識形態的政治,擁抱以多元種族著見的行動黨(中央理事會由各族領袖組成)、公正黨及伊斯蘭黨(立場鮮明,無論什麼種族只要是伊斯蘭教徒就可以加入)。這種做法給予了一個清晰的訊息,希冀通過各族的努力來改善施政不公的弱點。


當然,並非國陣的這個模式不適合,而民聯的較好,因為這完全取決於領袖本身。國陣需要的是一名能夠從“大馬人”角度看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往往以本身族群的利益為出發點。

李文興
12年4月17日

Mar 31, 2012

清明日悼阿公-阿嬤-姑姑

烈烈悲風起,

冷冷澗水流,

年年清明日,

世世李家孫。



有成育我德,

亞葉厚我禮,

金蓮範我言,

一生的勤勞,

一世的節儉,

豎立好典範。



九六阿公亡,

一零姑姑逝,

一一阿嬤歸,

我欲止此曲,

此曲悲難抑。



揮手永相謝,

哽咽不能言,

代代上墳時,

祭我李家魂。



歲月匆匆16年過,對於阿公(李有成)的印象越來越模糊,常言道,人愈老愈能記起小時的事情,但願如此,讓我在垂暮之年想起阿公的好。


阿公離世時,我才10歲,很多事情已經忘記了,只知道阿公在我讀幼稚園的時候會時常坐巴士去帶我回家。深刻的印象是阿公從來不喜歡穿鞋,在甘榜里開雜貨店的他,就算踩了雞糞也無動於衷,繼續他的我行我固。1


身為我就讀的小學董事長,阿公重視教育,他青年是弟弟病逝,也負責扶養弟弟的4名子女,連同自己的9位,合共13位。再窮他也堅持必須接受完中學教育。


阿嬤(郭亞葉)是最疼我們幾兄弟姊妹的人,跟他生活長達26年,看著她益壯至垂老,是人生很好的影畫片,讓我了解這一生應該處在什麼人生的舞台。


我第一次離開家裡出外讀大學,阿嬤給了我800令吉,還叮囑要用功讀書,第一次出外工作給了我1000令吉,吩咐我必須時時容忍。我們婆孫之間的情誼,當然無法以金錢衡量,可是當我工作後的第一個農曆新年給她錢,她滿心歡喜,因為她知道這是她孫子功成名就的應証。當然,她收下那500令吉後,包回350令吉的紅包給我,因為她要的是子孫出頭天,而不是我們的錢。


所以阿嬤的舉殯我堅持我們自己扶靈報答她對我們的養育和教誨。


姑姑(李金蓮)是影響我一生很重要的人,她終生為嫁負責照顧我們的起居飲食,她時常秉持阿公的理念,要我們用功讀書考上大學,光耀祖先。


我大學學士學位畢業後,曾經一度想要繼續攻讀碩士,姑姑知道後曾問我需要多少的錢,她願意資助我繼續的讀書。因為她知道讀書就是樹立良好品格的基礎,一如她時常教導我們對人講話應該要禮貌,尊輩要分。


如今我還沒有讀到碩士,其實有愧於她,將來有機會必定在她靈位前焚燒碩士文憑, 以慰天靈。對我而言,姑姑一生的辛勞,換來了晚年被癌症折騰,不能服侍她頤養天年是我的遺憾。


當然我相信在天堂的他們是開心的,因為這一生他們應該做的做完了,應該走的路走完了,對於他們最好的報答是學習他們生前的典範,昂首挺胸說我是李有成和郭亞葉的孫子,我是李金蓮的侄子!


12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