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4, 2012

三國---賢相



    在華夏民族5000年文明歷史中,諸葛姓氏中因為出現了三國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而名震千年,與被認為華夏民族最有知識的司馬姓氏(出現了西漢的著名史家及《史記》作者司馬遷及三國中統一中國的司馬懿及司馬昭父子)不相伯仲。

    諸葛亮在27歲時出山協助劉備爭取天下,他與劉備在隆中茅屋里的《三分天下》的對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取荊襄、奪西川、待時變、派上將、再造大漢。一位27歲的年青人,能夠有如此高瞻遠矚的對策,這也難怪劉備在得諸葛亮後說,如魚得水!後來的發展也一如諸葛亮所預料般,雖然劉備被逼放棄新野,帶領老百姓往江夏投靠荊州之主劉表的大公子劉琦。不過在諸葛亮出使東吳後,成功說服孫權及周瑜在赤壁大戰曹操。

    諸葛亮及周瑜清楚知道,曹操的軍隊多數是滅了北方的袁紹及袁術後所得,北方軍隊並不熟略海戰。雖然當時曹操得了荊州,可是荊州水師在劉表時期疏於練習,揮霍放肆,根本無法在短期內編織一個雄偉的水師。因此雖然曹操當時擁有百萬大軍,可是諸葛亮及周瑜只需5萬水師,加上略施計謀,設連環船、黃權詐降,就一把火導致百萬軍隊,最終只剩不及1000人。

    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後,雖然斡旋於孫劉的聯盟,同時不要摧毀自己的隆中對策,因此謹慎的處理孫劉關係。雖說如此,不過他仍然能夠通過計謀,奪取荊襄九郡,這裡顯見了他多謀外,也益彰他處理人際關係的高手段。隨後,諸葛亮協助了劉備攻取西川,致使劉備成為了當時三國鼎力之勢中,掌控最多土地和城池的人。

    劉備的優勢在於西川這個地廣人稀,能夠屯兵百萬,也能夠貯存糧食的好地方。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因為關羽失守荊州而起了變化,沒有了荊州這個戰略地點,蜀軍進行北伐就困難種種。這也造成諸葛亮往後的7次北伐中,沒有一次取得成功。

    回首看來,諸葛亮在輔佐劉備的前段,確實立下了不可爭議的功勳,蜀漢的建立,他功不可沒。可是取得西川後,諸葛亮謹慎了起來,當時是劉備勢力最鼎盛的時候,可是他卻沒有直接揮師北上,反而要養精儲銳,錯過了乘勝追擊曹操的機會。等到關羽失去荊州後,一切已顯得太遲了!

    雖然,劉備為急報弟仇,遭遇白帝城之敗後,蜀軍嚴重受重挫,可是諸葛亮還是有能力重新整頓軍隊,進行7次的北伐。可是他謹慎性格再次顯露,當時蜀國90萬人民,可是官吏多約4萬,軍隊20萬。因為諸葛亮不想辜負了劉備臨終之托付,一統天下,因此希望通過更多的官吏來管治百姓,讓大家安居樂業。但是龐大的政府開銷,是蜀國無法承擔的,而且多次北伐的軍費也吃重,導致蜀國在生產不繼的情況下,財政吃緊。

    更重要的是,當時蜀國有一名長勝將軍-魏延,從曹操、曹丕到司馬懿中,他都屢戰屢勝,成為了當時曹軍聞風喪膽的將領。但是諸葛亮對他諸多猜疑,總認為他有不二之心,不予重用,最後還殺死魏延。

    諸葛亮多謀的一生,確實做到了忠誠,劉備臨終有意要把帝位傳授給他,可是他不接受繼續的框輔無能的劉禪。但是,他往後的謹慎,反而讓大膽冒險的司馬懿及司馬昭父子逮住機會,消滅了蜀國。看著自己苦心經營,將士用血汗奪來的江山拱手讓出,諸葛亮也只能在天長嘯,時不與我。

李文興
12年7月24日

Jul 18, 2012

學生不應帶手機上學



    教育部在明年新學年開始,可能允許學生攜帶手機前往學校的舉措,引發了教育界人士的大力反對。認為此舉將進一步提高學生紀律的問題,而且對於整個教學程序,百害無一利。

    手機廣泛的使用,因此不是近年的事情,為何教育部選擇在這個時候才允許學生帶手機上課,確實有斟酌之處。而老師及校長的顧慮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因為畢竟學府應該是理想主義的地方,而不是鼓勵學生物質上的享受。

    記得多年前,在中六擔任學校學長團代總團長時,當時教育部下放權力給予校長決定是否允許學生帶手機上課。而校長曾召見學長團及紀律老師,商討當中的利弊,當時學長團經過商討,準備了20個學生不應該帶手機前來學校的理由,最終校長也決定不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

    一些理由筆者已經忘記,不過記憶猶新的是,一旦學生獲准帶手機,那偷拍的現象會層出不窮,原本用來教育學生品德的學府,最終變成衍生社會問題的地方。此外,中學時常發生學生群毆事件,如果帶手機上課,而發生毆鬥,最終學生會通過手機聯絡在外的朋友前來“助陣”,後果不堪設想。

    況且,如今的手機每幾個月推陳出新,那致使學生在學校里不再討論功課,而是商討手機款式。這樣一來學府的存在,沒有了實際的意義。雖然教育部不允許學生在學校里打開手機,可是一所幾千位學生的學校,由誰能確保學生完全遵守?

    當然,在不允許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譴責那些在教學期間使用手機的老師。因為這不但影響了教學程度,同時也會讓學生出現一種為何老師能用手機,學生不能的不公平心態。

    教育部在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之際,不應該只聽取家長的意見,而是應當經過詳細周密的研討後才實踐,畢竟教育政策絕對不能朝令夕改。如果帶手機上課只是為了方便學生聯絡家長,那教育部倒不如在校內設立公共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