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9, 2012

三國論劉備成敗



    三國歷史中,膾炙人口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一問一答,形成千古絕對的《隆中對》。諸葛亮對劉備分析當時(207年)的局勢是非常準確。“今操已擁百万之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与爭鋒”,“孫權据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句話完全涵蓋了當時的天下局面。

    可是在分析劉備的局勢時,諸葛亮是以劉備有成為帝王之業為主,而不是“匡君輔國”。因此建議劉備取荊州,然後奪益州,再養軍籌足糧食,等待時機,排上從益州之北出秦川直達魏國的長安。然後於荊州南征宛洛攻取東吳,這樣一來百姓都會拿穿著及食物,等待劉備的大軍。戰略上是正確的,但是整體上犯了錯誤,因為劉備沒有成帝王之志,天下一統後,他會把打拼下來的江山交還劉協(漢獻帝)。

    可能有人認為劉備虛偽,早有成帝王之志,只是不願意透露。沒錯劉備一生中以虛偽來贏取很多人的支持,但是他對漢朝劉氏是一片忠耿。因為如果他早有僭皇帝位之意,絕不會離開洛陽,然後去守徐州,況且在徐州時,更把守城池重任交給部將孫乾及糜芳,自己反而下駐小鎮。

    也因為這樣,當《隆中對》逐一實現後,劉備忽略了荊州,反而派剛腹自用的關羽去守,最終失去荊州這個戰略基地,《隆中對》完全瓦解。當然,這也是諸葛亮失算之處,因為他應該是讓自己輔助劉備坐鎮荊州,這樣一來無論是曹操或孫權都不敢來犯,雖然荊州是“借”回來的。

    而益州之地易守難攻,只要派張飛、趙雲、黃忠駐守即可,況且馬超鎮守益州的西北方,形成犄角之勢。當兵強軍銳後,再派他們直搗魏國,必定能平定北方,而且這樣一來,劉備及關羽駐守荊州,孫權也不敢貿然北上援曹。可惜荊州一失,劉備大勢已去。

    也因為劉備沒有皇帝之志,所以當荊州一失,關羽戰死,他就遷怒於東吳,親率兵伐吳,而不是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先伐魏才得民心。最後也是敗退白帝城,憂憂而終,戎馬半生,只得益州一地。


2012年9月29日

Sep 15, 2012

問題是只有他一人並不足夠!



    當國家的經濟來到某種階段後,如果要取得突破,那必須轉型。當然經濟轉型的計劃並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成果,而是需要長期的經營,才能達到預先設下的目標。

    我國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上任以來,推出了很多經濟領域的轉型計劃,一如所強調這些計劃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可是納吉勇敢踏出有利國家發展的計劃是值得讚揚。不過身為執政集團國陣的大家長,納吉必須面對的是不願意隨著時代改變的領袖。

    這個問題不只出現在巫統內部,也包括了其他的成員黨。對這些人而言,轉型與否並不重要,重點是國陣如何永續的執政才是當務之急。政治領袖必須有長遠的目光,而且也應該有著清晰的目標,雖然可能談不上理想,不過也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典當國家未來的前途。

    國陣當然不希望,50年後他們執政的是一個債台高築的國家,那這完全沒有意義。而納吉在選擇能夠陪同自己完成轉型計劃的領袖時,也應該遴選一些作風瘋狂,可有著高瞻遠矚的人。在這方面,學一學英國保守黨的首相卡梅倫用了一名騎腳車上班的戰略主管(幕僚)Steve Hilton。

    往往這些舉止有點瘋狂的人都會作出一些悖逆正常規範的事情,但是他們的思想方向卻值得參考。納吉身邊有這樣的領袖嗎?有我們的不管部長依德利斯,為了貫徹公共交通轉型,她以身作則,乘搭輕快鐵上班。

    問題是只有他一人並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