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7, 2012
三國---劉備
三國故事的精采之處,在於這個前後100年的歷史事故上,出現了太多的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劉備、孫權及曹操更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各自開元改國,建立了蜀漢、東吳及北魏朝代、希望國祚延綿,奈何最終的結果卻是讓司馬家族所統一。
三國中,以劉備的能力最差但無可否認他是最講究忠厚仁義,不過他所擁握的將軍和謀士卻是最多。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是當代名將,諸葛亮、馬良、龐統、李嚴也是當代名士。五虎上將中,張飛曾在長阪坡一聲怒吼,嚇退曹操百萬大軍,而且在攻取益州,勇戰馬超上功不可沒。
趙雲更是劉備麾下最好的將領,他拯救了劉禪,而且協助諸葛亮用計攻取荊州,然後取下西川三郡之一的桂陽,奠定了劉備攻取西川(益州)的基礎。劉備死後,他4次追隨諸葛亮北伐,在馬謖失守街亭,蜀軍混亂時,他臨危不亂,自行斷後,拯救了蜀軍。黃忠是在60逾歲才投降劉備,可是他卻有勇有謀,協助劉備攻取了漢中,奠定三國鼎立之勢。
馬超投降劉備後,雖然沒有實際的作用,不過因為他鎮守京州,致使曹魏不敢來犯,而且在47歲病逝留下與其同屬勇猛的弟弟馬岱協助諸葛亮。五虎上將中,關羽雖然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可是他卻自視過高,在鎮守荊州時,看不起孫吳,最終慘遭呂蒙追殺,自刎在麥城。荊州一失,讓劉備原本坐擁的大片江山,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勢力演變成最弱。
關羽是忠義,但是他在赤壁之戰後於華容道方走了曹操雖說千古留義氣之名,可是方走自己兄長的敵人,難道對兄長就不必談忠義?諸葛亮也因為失去了荊州九郡,後來在劉禪時代7次北伐都不成功,無法完成劉備臨終委託的中興漢室之志。
荊州在當時處於三國的中間,所以誰佔領了荊州便可以圍視其餘兩國,而且根據諸葛亮的隆重對策,要一統天下劉備就必須從荊州出兵北伐和南征,這樣一來前可攻,後可守,而且有了荊州九郡軍糧的運輸就不成問題。所以我認為五虎上將中,以關羽的貢獻最少,而且劉備無法成就大業,再造大漢,完全歸咎於關羽不廳馬良勸告,輕敵於呂蒙,失去荊州。
當然諸葛亮也並非聖人,在劉備進軍漢中後,當時劉備擁有了三國中最強大的軍隊,可是諸葛亮卻選擇養兵待時變,錯失了北伐機會。當時拋開五虎上將不論,劉備的二線將領都不比曹魏和孫吳的遜色,計有魏延、嚴顏、王平、馬岱、閻芝、法正、趙廣、蔣婉、孟達等人,如果當時在攻取漢中後,一舉北伐,可能會締造萬世的基業。
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打沒有把握的戰,同時用人上也顯得謹慎。在五虎上將都去世後,蜀中還有魏延這名虎將,他是連曹魏及孫吳都害怕的蜀將,可惜因為他在荊州曾出賣劉琮,而在長沙又悖逆韓玄,導致諸葛亮沒有重用他。反而在臨終時,更委託馬岱殺死魏延避免他擁兵自重。魏延在追隨劉備和諸葛亮時,是名長勝將軍,所以諸葛亮對他是何其的冤枉!
魏延曾獻計諸葛亮,在北伐時應該傚仿當年的韓信,兵分兩路,然後會師在潼關,可是諸葛亮認為過於冒險,沒有採取。
當時的西川是天賦肥沃之地,地廣人稀,而且岩巖石璧,易守難攻,是囤集糧草的好地方。三國前的400年前,漢高祖劉邦也是在韓信及張良的協助下在川地起兵,攻取洛陽,成就大漢偉業。因此在這種地理和人和都有下,劉備仍然無法再造大漢,確實是辜負了先祖。
當然劉備急於報弟仇,揮軍70萬攻打孫吳,而不是進行北伐,也是最大的錯誤。三國中,劉備顯然是從主動的地位演變成被動,最終孩子劉禪,拱手讓出江山予曹魏,似乎已是冥冥中注定。
李文興
12年6月27日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