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族魂”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50週年。13個大馬華團組織成立了“平反林連玉運動”,寄望在1年內執政當局會平反林連玉恢復其公民權。可是,這個運動卻暴露馬來西亞華小董事會總會(董總)沒有參與,而是私自呈交備忘錄給首相。
華文教育走到今天,華團組織依然不能異中求同,實屬華社的悲哀。當年林連玉因為不滿《1960年達立報告》中的最終目的是“逐步發展一個以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教育制度”的條文。而身為馬來亞教師總會(教總)的林先生採取了強硬的抗衡行動,激怒了當權者而被褫奪公民權。這半世紀的歲月來,很多華團組織都嘗試要求執政當局平反林先生,但都徒勞無功。
其實當年擬定這份教育報告的委員也包括了來自馬華的梁宇皋、許金龍和王保龍。而當年馬華總會長敦陳修信更直斥林連玉是不懂教育的人,因為報告的目的是要在經濟上輔助華小。而這份報告在國會通過時,馬華的議員都舉手贊成。因此聲稱代表華社的馬華,往後在處理林連玉的事件上都避重就輕。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當年陳修信所講的有其道理。陳修信認為,只要政府在基金或津貼上輔助華小,那麼華小就能夠孕育出有素質的學生,至於以教育來發揚文化,陳修信認為是行不通的,所以他斥罵林連玉不懂教育。陳修信強調的是素質的教育,而林連玉維護的是文化的教育。
當然,這個半世紀以來爭論還是不休的,因為在華文教育的前途上,華社仍然不清楚要把文化及教育混為一談,還是要有素質的教育?有一點我們要也要承認,接受文化的薰陶不一定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或塑造一個人的品德,可是教育卻能夠。學業成績卓越的學生,不管來自國小、華小、淡小等等都在品格上也同樣優秀的。而且今天我們口口聲聲高喊維護華族文化,但是華團組織的領袖在團拜時穿著滿族人的服裝,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類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文化,我們應該突破傳統的文化思維,不要故步自封或一成不變,這樣造成了思想都被困鎖在舊有的框架上。
其實,今天我們在高談維護文化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大馬老牌演員黎明的自傳。這本由大馬演員黃志強所撰寫的自傳中提到,當年因為華社興起了“講華語運動”,因此造成了播放了20多年的本地方言喜劇《四喜臨門》(Eampat Sekawan)被停播。難道在文化上,華語才是“名門正派”,而方言就是“邪魔外道”嗎?所以當董總及教總把文化及教育混為一談的時候,為何又強逼一定要講華語呢?這又是那一門的文化?
李文興
11年5月21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